-
2023-08-25
【来源】《西亚非洲》2023年第5期【内容摘要】2003年3月,美国率领的国际联军发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由此伊拉克被迫开启了新一轮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2003年后伊拉克民族国家构建的背景包括美国的主导作用、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的优势地位、暴力冲突持续不断的国内环境,以及周边国家和国际局势的影响。后萨达姆时代,伊拉克民族国家构建呈现以下主要特点:在政治领域,首先是政治体制的“去中央集权化”,包括改...
-
2023-06-30
【来源】《外国问题研究》2023年第2期【内容摘要】1900年以来中东地区格局的变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900—1920年,传统地区秩序的解体时期;1920—1947年,欧洲殖民秩序的兴衰与中东民族国家体系基本形成时期;1947—1979年,冷战与中东民族主义的高涨时期;1947—2011年,经济与政治转型时期;2011—2022年,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20世纪以来中东地区格局变化具有如下特点:随着第一次大战后帝国体系的崩溃和哈里发...
-
2023-06-20
【来源】《世界民族》2023年第3期【内容摘要】土耳其族问题一直是保加利亚国家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关系的关键问题。保加利亚对国内土耳其族的政策变化导致历史上出现土耳其族间歇性的移民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对国内土耳其族的强迫改名和同化政策,使土耳其与保加利亚的关系严重恶化,并引发了二战后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冷战结束后,随着保加利亚入欧进程的开启和保土两国关系的改...
-
2023-06-20
【来源】《西域研究》,网络首发时间:2023-06-20 15:18:59【内容摘要】在帕提亚帝国三大文化属性中,“希腊化”“内亚性”“伊朗性”的深浅程度和重要性是有差别的。“希腊化”对于帕提亚帝国来说只是风靡一时的外来文化,而“内亚性”与“伊朗性”是帕提亚人自身文化特征中表现得最突出且相互缠绕交织的两大文化维度。“伊朗性”体现在帕提亚帝国在钱币、图像、铭文、建筑和帝国统治观念领域对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传统和内亚游...
-
2023-06-15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3期【内容摘要】阿里·侯赛尼·西斯塔尼是当代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领袖,同时也是整个什叶派世界声名最为显赫的宗教领袖之一。伊拉克战争后,其宗教政治思想实现了从无为主义到半寂静主义的转变。这种半寂静主义介于伊斯兰教无为主义与行动主义之间,是平衡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与伊拉克现实政治的产物,主要体现在张弛有度的政教关系理念、独立自主的国家观和人民主权的选举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西...
-
2023-05-22
【来源】《史学月刊》2023年第6期【内容摘要】13—14世纪,西亚的亚美尼亚人与向西扩张的蒙古人展开了不同文明间的交往,由此亚美尼亚史家在著述中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蒙古人形象。修士派史家因宗教信仰差异和蒙古人的经济盘剥而产生了强烈的负面蒙古人形象;贵族派史家则基于国际格局的战略考量,塑造了一个基督教化的正面蒙古人形象。两种形象是亚美尼亚人与蒙古人不同文明交往方式的产物,促进了亚美尼亚人及西方基督教世界...
-
2023-04-25
【来源】《历史研究》2023年第2期【引文】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人类文明演进方向。现代化蕴含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彼此交织,决定了世界现代化复杂多元的样貌,不可能千篇一律,固化为一种模式。由于国情和启动现代化的条件不同,东西方各国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存在明显差异。中东国家现代化肇始于西方的冲击和影响,是亚非国家最早启动现代化的地区,自18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尝试现代化改革,迄今已逾200年。然而,中东...
-
2023-04-20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23年第4期【内容提要】苏丹是高度政治化的不发达国家,军事部门是最强势和高效的国家机构,军队的割裂式发展和政治参与增加了政治发展和秩序建设的复杂性。2023年4月苏丹两支武装力量之间爆发的武装冲突就是其复杂性的最新事例。鉴于文官政府与军政府交替执政的历史惯性和现实国情,以及军政府执政与泛政治化社会的双向互动,苏丹将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监护型或看守型军政府统治。由此,苏丹政治过渡的...
-
2023-04-15
【来源】《世界历史》2023年第2期【内容提要】阿米尔·卡比尔改革是伊朗近代历史上首次全面铺开的早期现代化改革。承继伊朗的传统政治文化与汲取欧洲国家的有益成分,是阿米尔·卡比尔改革理念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基于该理念,阿米尔·卡比尔为近代伊朗开创了一种传统—现代混合型的改革新模式。这种改革模式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传统波斯治国策论与现代威权主义精神相契合,在经济文化层面表现为民族工业和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化建设相...
-
2023-02-20
【来源】《世界民族》2023年第1期【内容提要】部落是近代以来阿富汗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1747年阿富汗建国之后,杜兰尼王朝在经济、安全和政治合法性等方面严重依赖部落社会,属于“部落国家”。19世纪后期,拉赫曼国王从英属印度获得补助,借此建设现代常备军和忠君的官僚体系;将宗教集团纳入国家控制,避免其与部落联合;通过宗教赋予统治合法性,从而确立了对部落社会的直接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社会的割据和自...
-
2023-02-20
【来源】《世界民族》2023年第1期【内容提要】雅利安主义在欧洲的起源及其在伊朗的散布是世界民族国家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脱胎于欧洲东方语言学的雅利安种族主义思想自19世纪后期传入伊朗后,经历本土化和纳粹德国的影响,而成为伊朗界定自我、区别他者的重要认同工具。作为自我东方化的错位认同,伊朗雅利安主义以所谓共同的雅利安身份而将西方视为“我们”,以非雅利安的阿拉伯人等族群为“他者”,渲染雅利安种族优越与伊朗文...
-
2023-01-19
【来源】《西域研究》2023年第1期【内容提要】萨珊帝国的王朝合法性渊源与其开国史背后的家族传承密切相关。从身世背景来看,阿达希尔一世具有波斯和帕提亚贵族世家的双重背景。阿达希尔一世的崛起并非单纯的波斯人推翻帕提亚人统治的王朝更替,萨珊王朝迅速建立的背后是帕提亚和波斯两大贵族集团就在新王朝内部迅速达成权力分享共识的结果。而帕提亚贵族政治传统和凯扬王朝的合法性观念均深刻规定并影响着萨珊王朝对自身统治及起...
-
2023-01-15
【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年第1期【内容提要】在2001年至2021年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双边货物贸易额快速增长,贸易结构稳定,沙特和阿联酋等重点市场持续发挥着领头羊作用。能源联系始终是中阿经贸合作发展的主轴,中国即将到来的能源消费峰值可能削弱中阿经贸的增长推力,但基于巨量油气进口的能源联系对中阿经贸合作的推动作用还将持续。除了阿联酋、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以外,中国对阿拉伯...
-
2023-01-13
【来源】《西亚非洲》2023年第1期【内容提要】巴扎商人是伊朗历史上除王权、教权、知识分子阶层之外影响伊朗历史发展的第四大力量,该经济群体的政治参与也是伊朗近代社会政治运动中的突出现象。巴扎商人作为伊朗传统社会的经济中心角色,构成该群体政治参与的经济基础。从1891~1892年烟草抗议运动到1905~1911年立宪革命,巴扎商人均通过大规模罢工、抗议示威等方式深度参与其中,但该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地位也经历了从领...
-
2023-01-11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内容提要】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可分为九种类型,即荷兰模式、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意大利模式、西班牙模式、加拿大模式和日本模式。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数国家人口规模有限;资本始终对工人进行无情的剥削;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始终伴随着暴力,是一个“血与火”的发展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拥有世界第一的巨大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