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5期【内容摘要】在西亚北非沿线地区存在一条若隐若现的丝路城市带。这些城市构成了从北非沿海到西亚海滨的“环海边城链”,甚至深入至中亚腹地。阿拉伯帝国的边城起源可追溯至希腊化时期,受到了亚历山大希腊化城市、塞琉古商业—军事城邦、帕提亚自治城市以及萨珊王城的影响。边城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为服务于帝国的军事扩张而出现的,其发展共分为两个阶段,即欧麦尔时期和奥斯曼之...
-
2025-10-16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内容摘要】中东位于二战期间战火连天的欧亚两大战场之间,但却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只有比较小的动荡。其根源要追溯到一战后英法在中东的殖民统治及其与民族主义的博弈。一战期间,英法等国开始策划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期间经历了六个主要阶段,英法最终确立了作为委任统治基础的“凡尔赛—色佛尔体系”。在一战后中东各地爆发民族主义起义的背景下,英法根据殖民...
-
2025-10-16
【来源】《史学集刊》2025年第4期【内容摘要】近代西方将巴勒斯坦描绘为与《圣经》中截然不同的荒凉之地,并将此归咎于阿拉伯人。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后,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西方对巴勒斯坦的环境叙事,但赋予自身“双重使命”,即修复巴勒斯坦“衰败土地”并救赎犹太民族。伴随犹太移民的到来及其对土地的大量购买,犹太人在上述环境叙事的影响下,开展排干沼泽与植树造林等大规模环境改造活动,致力于消除疟疾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
2025-10-15
【来源】《史学月刊》2025年第5期【内容摘要】20世纪初,英国开始了对海湾历史的学术研究。根据东印度公司的档案记录,以洛里默为代表的英国东方学者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海湾阿拉伯人尤其是卡西姆人定性为“海盗”,将他们定居的下海湾沿岸称为“海盗海岸”。这一观点成为20世纪海湾历史研究的主流。英国人对前殖民地时期海湾历史的书写具有政策指向性和种族主义叙事的特点。“海湾海盗”形象的建构源于英卡之间的海上矛盾,正...
-
2025-10-15
【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2025年第2期【内容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海合会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菲律宾政府的推动和菲佣国际化品牌效应的影响,大量菲佣进入海合会国家工作,但在这些国家务工的菲佣因劳动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引发各种问题。英国保护时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卡法拉制度是菲佣问题凸显的根本原因,海合会国家保守的社会传统和等级化社会分层是问题凸显的社会文化因素。菲佣问题凸显还与这些国家政府为菲佣...
-
2025-10-15
【来源】《世界民族》2025年第1期【内容摘要】多元、破碎的部落社会与孱弱的新生民族国家,塑造了利比亚典型的“强社会——弱国家”结构体系。“强社会”对抗“弱国家”成为影响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国家建构成败的主要因素。赛努西君主制政权未能给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留下有益的历史遗产。卡扎菲执政后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整合未达到预期效果,转而发动民众革命。卡扎菲主要使用分化、拉拢的手段治理利比亚部落社会,围...
-
2025-02-12
希伯来圣经《但以理书》(the Book of Daniel)作为一部典型的启示录作品,其关于帝国的隐喻与叙事备受古今学者关注。受圣经解释传统的影响,关于《但以理书》帝国隐喻的解释甚多,当前学界关于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帝国解释与末日叙事等主题。(1) 本文拟在前人关于《但以理书》帝国隐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但以理书》成书过程及其整体文本叙述架构,对其帝国隐喻与叙事进行新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析《但以理书》的编修思路及其启示,揭示《但以理书》成书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即犹太人在反抗希腊化塞琉古帝国时的集体心态和对未来的设想,同时从文明交往的角度,窥探《但以理书》所蕴含的帝国叙事及其神权历史学观念对东西方诸地历史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影响。
-
2025-02-10
波斯人与中亚游牧人的冲突交往贯穿铁器时代初期至近代早期的历史中,波斯古典世界观中的中亚游牧人具有典型的对立型他者形象。而突厥语系民族在11世纪进入中亚并征服波斯之后,波斯人将自身历史记忆中的图兰人与中亚的突厥人之间建立起想象的族群渊源,并使伊斯兰化之后的突厥人接受了波斯人的图兰记忆。而中世纪晚期突厥—蒙古王朝在中亚和伊朗的统治,进一步将突厥认同泛化为对王朝统治族群的认同,并以之与代表定居波斯人的“塔吉克”相对举。因此,波斯化世界语境下的“突厥”认同是“突厥—塔吉克”反义文化认同的内生性组成部分,是中古波斯人历史记忆对中亚他者族群构建的产物。波斯人和突厥人的历史交往过程也是族群认同构建与涵化的双向过程,由此对现代伊朗和中亚民族国家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
2024-11-21
7世纪末8世纪初,波斯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徒因不愿改宗伊斯兰教而被迫背井离乡,在“宗教诉求”的驱动下形成团体,几经辗转,于8世纪中后期登陆印度。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努力,该群体通过建构他者认同和完善共生模式,顺利定居塞犍,成功建立火庙,得以融入新环境,成为新的族群,被印度人以“波斯”谐音称为“帕西人”。10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帕西人在与不同族群、宗教团体的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强化了“族群认同”,在个人选择与社会确认的共同推动下成为一个稳固的族群,并以塞犍为中心不断向外迁徙,最终形成五个宗教片区和多个聚居中心。帕西族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共生体在“自我归因”与“他人认定”的双重形塑下,实现从“宗教诉求”到“族群认同”的演变、提高群体共生度和社会适应度并借此进行互动的自组织过程。
-
2024-10-18
【来源】《当代世界》2024年09期【内容摘要】<正>近来,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逐步显现,对中东地区局势的影响日益加剧。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黎巴嫩真主党高级军事指挥官舒库尔遇袭身亡,致使真主党与以色列武装冲突加剧,伊朗与以色列关系紧张升级,地区全面战争大有山雨欲来之势。然而,域内外相关国家并不希望冲突进一步扩大,均表现出止兵息戈之愿。阅读原
-
2024-10-18
【来源】《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2024年第4期【内容摘要】巴基斯坦俾路支运动源于英国殖民统治,发轫于巴基斯坦立国之初,在阿尤布·汗执政时期最终形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西北边疆部落地区实行的统治策略,深刻地改变了俾路支部落社会的基本形态,造就了巴基斯坦俾路支运动产生的社会土壤。印巴分治后,俾路支部落社会中的少数传统精英因巴基斯坦的领土整合而利益受损,遂借以争取民族独立之名发动叛乱。然而...
-
2024-10-18
【来源】《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2024年第4期【内容摘要】巴基斯坦俾路支运动源于英国殖民统治,发轫于巴基斯坦立国之初,在阿尤布·汗执政时期最终形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西北边疆部落地区实行的统治策略,深刻地改变了俾路支部落社会的基本形态,造就了巴基斯坦俾路支运动产生的社会土壤。印巴分治后,俾路支部落社会中的少数传统精英因巴基斯坦的领土整合而利益受损,遂借以争取民族独立之名发动叛乱。然而...
-
2024-05-22
【来源】《史学月刊》2024年第6期【内容摘要】苏丹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前现代国家之一,美国是自二战结束迄今的霸权国家,苏丹与美国1946—2022年间的关系演变,体现了前现代边缘国家与全球体系内霸权国关系的诸多内容。在1946—1955年苏丹争取独立阶段,美国是埃及和英国围绕苏丹主权地位谈判的“第三方”,客观上促进了苏丹的非殖民化进程。在1956—1985年的全球冷战背景下,苏丹经历了两轮文官政府与军政府的国家治理交替尝试,...
-
2024-05-14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内容摘要】约旦哈希姆王国长期以来政局平顺,民众对君主的支持度较高。2010年的中东变局打破了约旦的平稳政局。约旦国王面对国内的抗议浪潮,围绕法制、廉政及难民问题积极推进政治治理。三种治理路径并行不悖,力图消弭政治治理中的法律缺陷,净化政治生态,维护社会秩序。虽受制于诸多因素,约旦以发展和治理为突破,乱中求治,避免了君主制政权面临倾覆的风险,国家...
-
2024-05-10
【来源】《西亚非洲》2024年第3期【内容摘要】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独具特色,从国家建构、政治文化和政治危机3个维度可以探究中东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历史经纬、文化机理和面临的挑战。中东国家在政治现代化的启动、演进和探索过程中,以伊斯兰政治文化、强人政治文化、部落主义政治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文化一直是影响这些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风向标,而以阿拉伯民族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伊斯兰中间主义等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