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2021-08-20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21年第8期【内容提要】阿富汗战争后,塔利班迅速实现重组,建立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更加多元,意识形态趋向务实、温和。塔利班迎合了阿富汗广大农村和部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诉求,为之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满足当地人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并实现社会动员。相较而言,阿富汗政府的集权化努力和农村建设实践则以失败而告终,国家制度建构陷入不同族裔的博弈之中,效能颇低。塔利班最终填补了农村的权力真空...
2021-07-26
【来源】《西亚非洲》2021年第4期【内容提要】1920年,由埃及著名实业家塔拉特·哈伯创立的米斯尔银行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埃及诞生的重要经济机构。其初衷是利用银行资本创造新产业,实现埃及经济的独立发展和多样化。米斯尔银行是在埃及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和塔拉特·哈伯民族主义思想形成背景下建立的。它的经济金融发展实践是构建埃及经济民族主义的历史尝试。米斯尔银行发展“超政治性”的历史悖论、埃及社会阶级...
2021-07-20
【来源】《国际论坛》2021年第4期【内容提要】阿富汗族群构成极其复杂,如何建构稳定的族际关系,实现不同族群之间合理的权力分配成为长期以来制约阿富汗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历史上,阿富汗通过确立族群等级制和“普什图化的政策,同化少数族群,整合族际关系。但这客观上强化了族群认同,并最终引发了族群之间的激烈对抗和内战,导致普什图人丧失领导地位,族际关系进一步失衡。2001年重建以来,在西方干预下,阿富汗试图借助西式的民主制...
2021-06-15
【来源】《世界历史》2021年第3期【内容提要】巴尔干战争所引发的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体系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危机期间,英国以大国集体会议的形式化解各方矛盾,不仅维护了“协调外交”体系,也令英国在近东的利益得到保证。在处理巴尔干战争后续问题时,英国却放弃“大国一致”原则,转而与法俄同盟协同行动,欧洲的多极协商格局正式演化为两极对峙,“协调外交”体系就此瓦解。“协调外交”处理巴尔干战争危机及其后续问...
2021-05-24
【来源】《史学月刊》2021年第5期【内容提要】<正>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及其酿造的部落精神构成了中东社会的基本特质。人类学家菲利普·卡尔·萨尔兹曼曾经说过,中东历史上曾经有两种突出的治理方式:部落自治和权力集中的君主治理[菲利普·卡尔·萨尔兹曼:《中东的文化与冲突》(Philip Carl Salzman,Culture and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纽约:人文图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198页]。前者是中东地区社会治理的特色,更是深入理...
2021-05-24
【来源】《史学月刊》2021年第5期【内容提要】<正>阿富汗部落社会以普什图部落(也称“帕克同人”或“帕坦人”)为主体,西方学界将之视为当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部落组织[詹姆斯·W.斯潘:《帕坦边疆》(James W.Spain,The Pathan Borderland),海牙:莫顿出版社1963年版,第17页]。阿富汗部落社会独具特色。美国人类学家巴菲尔德(Thomas J.Barfield)认为,中东和中亚的部落社会存在明显差别。前者以平等性著称,部落成员相互平等,社...
2021-05-24
【来源】《史学月刊》2021年第5期【内容提要】<正>中东部落社会史书写发轫于19世纪中后期,以法国学者对北非马格里地区的部落社会开展民族志研究为标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学者的部落社会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英国、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学者。后者在吸收法国学者部落研究"人类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诸多阐释部落社会的书写范式。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中东部落社会研究经历了从欧洲学派到美国学派再到西方和...
2021-05-19
【来源】《西亚非洲》2021年第3期【内容提要】从文明交往理论来审视复兴社会主义的出现和伊拉克复兴党的形成,是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和阿拉伯传统文明互鉴而产生的一种新思潮和实践成果。复兴党在伊拉克兴起并执政35年,其“因”有四:一是伊拉克复兴党从首次执政经历获得重要启示;二是扩大统治基础且建构“魅力型统治”;三是推行石油国有化举措以实现经济独立;四是利用石油美元加强对国家的控制。伊拉克复兴党衰败并倒台之“训”亦有...
2021-05-15
【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2021年第3期【内容提要】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成为美国公理会差会的首要传教目的地之一。美国传教士在奥斯曼帝国的活动对美国海外传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美国对外扩张的先锋,美国传教士与奥斯曼帝国的博弈是历史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互动关系的缩影,它代表着"基督教的美国"与"最后的穆斯林帝国"之间的文明碰撞。在与帝国穆斯林、犹太人以及基督徒的互动中,美国传教士始终以实现新教在奥斯曼帝国最...
2021-05-01
【来源】《史学集刊》2021年第3期【内容提要】部落构成了中东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是理解中东国家必不可少的视角。1953年,法国在摩洛哥发动政变,废黜了支持民族主义力量的苏丹穆罕默德五世。格拉维部落在此期间经历了兴衰起落。此次政变集中反映了摩洛哥国内部落和民族主义力量对国家政权的竞逐,是观察中东地区部落和国家间复杂逻辑关系的典型个案。摩洛哥传统势力的代表格拉维部落与国家间关系表现出复杂形态:部落利用国家...
2021-04-28
【来源】《外国问题研究》2021年第1期【内容提要】伊斯兰教对中东传统国家体制的影响包括意识形态上的“真主主权论”和君主的“代治人”理论,传统的政教合一国家体制,社会领域的穆斯林特权地位和非穆斯林的社团自治,伊斯兰从普世的国家体制向列国体制的转变,伊斯兰教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高度统一,国家对土地和农业剩余价值的控制。中东近现代的民族国家构建分为四个阶段:由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时期,现代民族国家...
2021-04-20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2期【内容提要】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形势一直是中东研究的重要议题,但学界在对其安全环境表示悲观的同时却长期忽视了对该问题本身的研究。总体而言,该海峡安全形势的演变可被划分为局部战争、领土纠纷、美伊冲突与非传统安全四个时期。霍尔木兹海峡在国际石油运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地区冲突的担忧是导致这一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石油通道控制权的脆弱性与霍尔木兹海峡特殊的...
2021-04-20
【来源】《世界民族》2021年第2期【内容提要】根据国家建构关系理论的观点,能够提供公共物品的国家,国家建构就较为容易。索马里当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部落问题,使得部落与国家竞逐社会权力,造成"强社会"博弈"弱国家"的社会结构,缺失能够提供公共物品的国家机构。在前殖民时期,索马里部落社会属于分支-世系体系,这也是索马里部落问题生成的历史情境。殖民政府、索马里共和国、索马里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采取措施解...
2021-04-01
【来源】《古代文明》2021年第2期【内容提要】帕提亚王朝在起源背景、政治军事结构、城市建设、官方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乃至文化发展趋势上与传统"希腊化王朝"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并得到古典文献、出土钱币和其他实物史料的充分印证。与国内学界不同,国外希腊化研究者在论及帕提亚王朝时较为谨慎,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该王朝在希腊化世界的"异质性",及其"隔断"希腊—巴克特里亚和印度—希腊王国与东地中海希腊化世界政治文化联系造成...
2021-03-29
【来源】《南亚研究》2021年第1期【内容提要】部落社会是影响当前阿富汗国家构建的结构性变量,也是深刻认识阿富汗问题的关键性因素。阿富汗部落社会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内聚力,这与阿富汗国家重构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前,部落社会对国家能力的拓展、合法性的增强造成严峻挑战。部落社会以血缘和特定地缘为认同中心,裂变为众多相互孤立并具有高度内聚力和排他性的认同单元,极大地限制了国家的认同和统一。阿富汗对部落社会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