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2021-03-29
【来源】《西亚非洲》2021年第2期【内容提要】少数族群问题是多民族国家外交政策制定中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作为摩洛哥的少数族群,犹太人在历史上与当地主体社会建立了密切关系,获得的“被保护民”地位为犹太社团在摩洛哥及其对外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1956年独立至今,摩洛哥与以色列关系经历了有限接触、正常化接触、秘密接触和双边关系正常化4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外交政策选择都是王室与犹太社区动态互动的结果。犹太...
2021-03-05
【来源】《当代世界》2021年第3期【内容提要】"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深刻影响了中东地缘政治,改变了以色列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以色列对"阿拉伯之春"的认知也经历了由喜悦、乐观到谨慎、理性的转变。面对中东新一轮地缘政治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色列采取了加强国防军建设、与美俄和阿拉伯国家等域内外大国发展关系、积极应对伊朗威胁等一系列举措。随着拜登政府上台,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将面临更多变数,但美以同盟关系不会发生实...
2021-03-03
【来源】《中国非洲学刊》2021年第1期【内容提要】2010年中东剧变后,摩洛哥提出了外交多元化战略,即在维持欧美传统盟友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新兴国家建立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摩洛哥充分利用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机遇,积极发展对华关系,从政党间接触,到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战略伙伴关系,摩中关系不断升级。自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摩洛哥开启了由王室主导,政府、政党和...
2021-03-01
【来源】《史学集刊》 2021年第2期【内容提要】1500年布哈拉汗国的建立拉开了中亚近代史的序幕。乌兹别克人的南下加快了河中地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促使汗国经济发展步入转折期。在继承和变革帖木儿王朝经济制度的前提下,16世纪汗国的农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重新活跃,从而对中亚近代文明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乌兹别克人在与河中地区各民族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其经济生活逐渐转向农业,并接受中亚...
2021-01-31
【来源】《中国穆斯林》2021年第1期【内容提要】<正>本土化是历史上宗教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普遍现象,伊斯兰教成为全球性宗教的过程,就是在各个地区本土化的过程。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初期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后,伴随着向全球各个地区的传播,完成了对当地文化的被动接受与主动吸纳,在不改变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宗教经典与核心教义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丰富地方特征的伊斯兰教本土文化。阅读原
2021-01-29
【来源】《西亚非洲》2021年第1期【内容提要】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的整体和系统研究,涉及诸多对其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可归纳为七大问题: 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元文明的流变与古代的北非史;非洲阿拉伯国家的氏族、 部落、 部族与民族国家认同;列强对非洲阿拉伯国家的殖民统治;现代化运动与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治国实践;早期的伊斯兰教与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潮;北非的政治剧变和阿拉伯国家的未来走...
2021-01-18
2021年1月18日,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铁铮教授在《光明日报》第14版撰文,题为《非洲阿拉伯民族国家构建中的部落因素》,重点介绍了非洲阿拉伯民族国家构建中的部落与民族国家认同问题,并以利比亚、苏丹、摩洛哥等国为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全文链接如下:《非洲阿拉伯民族国家构建中的部落因素
2021-01-15
【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2021年第1期【内容提要】政治化程度较低和教派关系融洽是阿塞拜疆什叶派区别于黎巴嫩、伊拉克等国什叶派的显著特征。16世纪初伊朗萨法维王朝将什叶派定为国教,加速了阿塞拜疆人的什叶派化进程。19 世纪初期以来沙俄和苏联的先后统治,给阿塞拜疆留下了深厚的世俗化遗产。1991年独立之后,阿塞拜疆的宗教政策以世俗化为核心,大致经历了温和规范、严格管控和局部调整三个时期。在此背景下,什叶派以...
2021-01-15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内容提要】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古埃及早在史前时代就与努比亚地区存在着密切的往来。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为制造的族群差异与现实利益的需要促使埃及与努比亚地区的交往方式由和平逐渐走向冲突。从早王朝至古王国时期,古埃及人时常通过暴力或和平的手段维系与努比亚地区的贸易往来。至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又通过一系列军事和行政措施来保证尼罗河贸易线路的畅通,维护...
2020-12-20
【来源】《世界民族》2020年第6期【内容提要】少数族群国际化问题是国家政治治理的重要议题。摩洛哥的柏柏尔问题源于法国殖民时期的“分而治之”政策。摩洛哥独立后,受国内政治局势影响,柏柏尔问题逐渐政治化。20世纪70年代,作为摩洛哥内政议题的柏柏尔问题,开始出现国际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起,在泛柏柏尔主义、国际柏柏尔组织、柏柏尔流散群体及欧洲柏柏尔运动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摩洛哥柏柏尔问题逐步完成了国际化进程...
2020-12-15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2020年第6期【内容提要】基于效仿的规定而形成的什叶派宗教网络是影响中东政治的深层因素。19世纪后期以来,什叶派宗教网络出现明显的政治化和工具化趋势,效仿源泉多次利用自己的宗教声望和关系网络深入参与中东政治。70年代末,霍梅尼借助以他的学生为骨干的宗教网络,夺取国家政权,实现了宗教网络和伊朗国家机构的同构。1979年以来,伊斯兰政权以巩固领袖效仿源泉的地位、支持建立国外什叶派组织...
2020-11-15
【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0年第6期【摘要】伊斯兰教在索马里的传播伴随着“阿拉伯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索马里的民族认同。公元 7 世纪末,伊斯兰教通过阿拉伯移民传入索马里。在南部沿岸的摩加迪沙形成了阿拉伯化的城市国家,伊斯兰教借此向索马里内陆传播。相较而言,北部地区伊斯兰教传播缓慢,主要依靠当地传说中的一些阿拉伯圣徒传教,形成了位于亚丁湾沿岸的泽拉和柏培拉等索马里北部的宗教中心。公元14世纪...
2020-10-26
2020年10月26日,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蒋真教授在《光明日报》第14版撰文,题为《古代伊朗的蚕丝技术、蚕丝贸易与对外交往》,着重介绍了文明交往下的古代伊朗蚕丝技术与蚕丝贸易发展历史。全文链接如下:《古代伊朗的蚕丝技术、蚕丝贸易与对外交往
2020-10-21
【来源】《国际论坛》2020年第5期【内容提要】俄罗斯在参与“欧佩克 +”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政策反差。在该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俄罗斯在与沙特的外交博弈中逐渐掌握了议题设定的主导权,通过对沙特与伊朗矛盾的直接介入为“欧佩克 +”的诞生扫清了障碍,并最终促成了“欧佩克+”的长期化与机制化,是建立“欧佩克+”的重要推动者。在该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该国又竭力规避“欧佩克 +”的减产义务,并在减产份额的制订上先后与沙特爆...
2020-10-15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5期【内容提要】僧伽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僧伽作为域外来华僧人,自唐中宗时期至清末千余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崇拜,从最初的域外胡僧发展成为中国民间集各种神职功能于一体的著名神灵,展现了外来佛教信仰载体彻底和全面中国化的过程。唐代时期,在政权的大力支持下僧伽信仰兴起并快速发展。五代战乱中,对护国信仰的需求促使僧伽信仰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