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要求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西北大学长期以来聚焦中亚南亚西亚研究,成立区域国别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1902年,西北大学建校伊始设立“外交史”等国际问题相关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对亚非世界知识的需求剧增。1955年,西北大学成立西北民族研究室,2013年更名为丝绸之路研究院,开创学校西北边疆研究和中亚研究传统。1964年,国务院外事办、教育部批准在西北大学设立全国高校首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伊斯兰教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中东研究所,关注中东问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学校由此形成了聚焦中亚中东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进入新时代,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2023年,西北大学积极回应学科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组建实体区域国别学院。
依托国家级高端智库等平台与区域国别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世界史、中国史、考古学、地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院汇聚8名国家级人才,组建20余个覆盖中东中亚南亚的跨学科特色团队,形成“平台—团队—成果”协同建设的路径,推进构筑学科高峰。
学院以原创性理论探索自主知识体系。彭树智教授提出的“文明交往论”,被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历史学》视为我国世界史三大史观之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理阐释。出版《中东国家通史》(13卷)《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8卷)《丝绸之路大辞典》等数百部专著,3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近五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了中东中亚南亚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学院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区域国别英才。1986年获国内首批“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南亚·中东)”博士点,累计培养博士生160余名、硕士生610余名,其中5人成长为国家级人才。以“文明交往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2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编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2024年获批区域国别学博士点,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项,与外国语学院合办“英语(区域国别实验班)”,探索“语言能力+综合基础+专业方向”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学院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深耕中东中亚南亚研究。近五年承担外交部、教育部、中宣部、中联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委托课题20余项,为中国—中亚峰会、巴以冲突等重大议题提供智力支持。提交资政报告百余篇,获国家级领导人采纳、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收录。《中东形势周报》《中亚形势月报》等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建设CSSCI集刊《中东研究》、SSCI一区期刊Middle East Critique(《中东批评》)、英文刊The Journal of Global South Studies(《全球南方研究》)及《南亚问题研究》等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
学院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服务全球治理。发起成立“中阿文明交流互鉴联盟”“中国—中亚智库联盟”“‘一带一路’大学智库联盟”,服务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中亚峰会,推进人文交流与命运共同体构建。深入中亚中东开展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铁路建设防灾减灾、环境与生态治理、能源勘探与供应等合作研究。教师积极接受央媒、国际媒体专访,深度解读热点问题,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从长安古城到丝路远方,西北大学胸怀“国之大者”,以文明互鉴为指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贡献西大智慧,书写中国学者的时代华章。